在香港熙來攘往的數碼世界中,一種新型騙局正悄然鎖定毫無防備的市民,透過日益常見的渠道——假冒快遞包裹實施詐騙。反詐騙協調中心緊急發布警示,揭露犯罪集團利用看似無害的快遞包裹設下精密騙局,誘使民眾洩露個人資料。
這種騙局始於來歷不明的包裹,這些包裹偽裝成順豐速運的快件,內含”淘寶”抽獎券、贈品口罩等引人好奇的物品,更暗藏危險的二維條碼。詐騙分子精心設計這些包裹,利用民眾對知名物流公司和品牌的信任來增強可信度。

該騙局最危險的元素在於二維條碼,當局強烈建議民眾切勿掃描。只要用手機掃描這些條碼,個人資料就可能遭竊,或被植入惡意軟體,面臨其他網絡安全威脅。騙徒的策略正是利用人類的好奇心,以及日常生活中掃描二維條碼日漸普及的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詐騙分子運用高超的社交工程技巧營造可信形象。他們可能會冒充執法機關或可信機構,背誦透過非法手段取得的個人資料以博取信任。但反詐騙協調中心強調,知曉個人信息絕非真實性的保證,民眾應對未經請求的主動聯絡保持警惕。

包裹中提及的熱門網購平台淘寶已明確否認與這些詐騙活動有關。該公司確認可疑包裹內的抽獎券並非官方促銷活動,強調絕不會向消費者發送未經請求的宣傳材料。
若民眾接獲可疑包裹感到不安,當局建議立即致電”防騙易熱線18222″尋求指導與協助。關鍵防範措施包括:
– 切勿掃描來源不明的二維條碼
– 避免透露個人財務資料
– 對來歷不明的包裹保持警覺
– 查證聲稱來自官方機構的通訊真偽

這起事件凸顯數碼詐騙手法日趨精密。騙徒不斷調整策略,利用人們對科技的熟悉度和心理弱點,設計出越來越逼真的騙局。他們深諳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一時好奇或片刻疏忽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個人與財務風險。
此次事件帶來的教訓超越單一騙局本身。隨著數碼互動日益普及,民眾必須培養健康的懷疑態度。這意味著要對意外來訊保持警覺、查證消息來源,並理解正規機構絕不會透過未經請求的管道施壓要求立即行動或索取敏感資料。
對香港市民乃至全球數碼公民而言,保持資訊靈通是防範的第一道防線。透過掌握最新威脅動態、了解常見騙術手法,以及對意外通訊保持謹慎態度,民眾能大幅降低落入這類騙局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