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大埔「宏福苑」夺命大火后,香港建筑业界正面对安全转型的关键时刻。这场造成多人罹难的悲剧,引发业界迫切需要就竹棚架转向金属架的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这场转型虽能提升防火安全,却伴随着复杂的现实挑战。
发展局近期与业界代表的会议提出了循序渐进採用金属架的路线图,显示出当局已认知到单靠技术革新难以确保工地安全。香港建造业总工会主席周联侨指出问题核心:症结未必在于物料本身,而在于工地管理模式与监督机制。

金属架虽较竹架具明显防火优势,但专家警告不应将其视为万灵丹。在极端高温下,金属结构可能意外失去承重能力而坍塌,形成新型风险。这凸显出全面工地管理与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无论採用何种物料,这些原则都至关重要。
香港独特的城市景观为此转型增添复杂性。狭窄街道与密集的工地环境对金属架构成显着物流挑战。相较于灵活的竹架系统,金属架更笨重且往往无法达到同等高度,限制了其在摩天大楼项目和旧式住宅区的适用性。
人力因素同样错综复杂。目前全港约有3,000名竹棚工人及2,000名掌握金属架技术的工人。虽然经验丰富的工人可能仅需一周就能完成转训,但经济考量令人忧虑。由于金属架作业技术要求较低,可能导致日薪大幅缩减,引发工人群体抵制。

香港建造商会副会长伍新华主张採取渐进式转型策略。他建议先在空间充裕的新建项目强制使用金属架,而在複杂环境中维持竹架使用,直至出现更佳替代方案。
这场转型远非简单物料更替,而是对建筑安全实践的全面反思。大埔火灾戏剧性地凸显出改进防火安全的迫切性,特别是关于棚架物料与工地管理规程的升级。
随着讨论持续深入,业界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精准拿捏创新、实用性与人身安全间的平衡。金属架虽具防火优势,但其成功应用绝不能仅依赖材料特性。严谨的风险评估、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对香港独特建筑环境的深刻理解,才是预防悲剧重演的关键。
前路需要业界同心协力,展现适应力与持续改进的决心。透过审慎渐进的转型策略,香港建筑业方能发展出更安全、更具韧性的作业模式,切实保障工人与市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