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遭遇了首宗本地傳輸的基孔肯雅熱個案,引起鑽石山區的公眾衛生嚴重關注。事件以一名82歲居住在鳳德邨的婦女為中心,她在10月23日被送往廣華醫院後確診。
患者的就醫過程揭示了病毒本地傳播的關鍵細節。她首次於10月18日出現症狀,包括腳踝關節疼痛和腫脹,至10月22日症狀擴展到手部。重要的是,她的病史顯示近期並無外遊紀錄,最後一次海外旅行是在8月底結束,這強烈暗示了本地感染的可能。

衛生當局迅速且全面地作出回應。衛生防護中心(CHP)以患者住所為中心劃定了200米的調查範圍,覆蓋約20棟建築,可能影響10,000名居民。這種針對性的做法反映了埃及斑蚊(Aedes albopictus)的主要傳播媒介的飛行範圍有限。
調查涉及多項戰略干預措施。受影響建築將進行門到門的健康問卷調查,鄰近的三所學校——路德會恩膾學校、聖博納文努拉天主教小學和基督教宣道會莫理森書院——將密切監測學生的潛在症狀。在鳳德購物中心二樓設立了一個醫護站,為出現相關症狀的居民提供評估和轉介服務。
臨床專家提供了關於地區風險格局的重要背景。香港大學的陳福佑指出,廣東省自7月以來不斷出現基孔肯雅熱個案,頻繁的粵港澳大灣區人員往來增加了病毒傳入香港的可能性。陳警告稱,住宅區積水可能成為潛在的蚊蟲滋生地。
在新聞發佈會上,衛生官員提供了透明的見解。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確認了本地傳播,而歐家榮強調該邨內的蚊蟲可能是感染源。他們強調了積極的蚊蟲控制措施對於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的重要性。

患者的日常活動——晨練、休息、購物和接送學生——顯示出在人口密集的都市環境中這種感染如何容易發生。她的活動主要限於鳳德邨,這表明是局部傳播。
居民被鼓勵保持警覺。自10月1日起出現症狀的人士可致電衛生防護中心熱線2125 2373求詢。接下來的兩到四周被視為決定是否會爆發更大範圍社區传播的關鍵時期。
儘管情況需要嚴重關注,但專家如陳福佑保持謹慎樂觀。隨著政府領導的強勁蚊蟲控制策略,控制病毒的機會仍然很高。這起事件強調了在都市環境中對預防措施的持續需求,特別是在蚊媒疾病可能迅速傳播的情況下。
鑽石山的這一事件不僅是一個孤立的醫療事件——它是香港反應迅速的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和通過迅速、協調的行動保護社區健康的承諾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