荃灣肥賊趁風爆竊 茶飲店失1萬元現金
警方今午(20日)12時許接獲一名職員報案,指於荃灣路德圍2至6號地下一間茶飲店的門被打開,懷疑遭賊人爆竊。警方接報到場,翻查附近閉路電視,職員經初步點算,收銀機內約10000元現金不翼而飛,案件列盜竊,由荃灣警區刑事調查隊第六隊跟進,暫未有人被捕。警方正循資料,追緝一名年約50至60歲男子,約1.6米高,肥身材,短髮,案發時身穿淺色短袖衫。
韋帕襲港︳機場快線延長服務加6班車 疏導深夜抵港旅客
颱風韋帕襲港,機場今日多班航班取消或延遲,因應今晚及明日凌晨會有大量航機抵港情况,港鐵宣布,機場快線今日(20日)將延長服務,機場往香港站方向尾班車由原定12時48分至凌晨3時45分;加開6班車。由香港站前往機場方向的列車則維持正常,尾班車在12時48分開出,又提醒乘客預早計劃接駁市區的交通。
颱風韋帕|三號強風信號生效
【19:45更新】天文台已於晚上7時4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隨着韋帕進一步遠離香港並減弱 ,本地普遍風力亦逐漸減弱,但多處地區仍然吹強風,西南部及高地間中吹烈風。預料三號強風信號會維持一段時間。當韋帕對本港威脅進一步減低時,天文台會改發一號戒備信號,或以強烈季候風信號取代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韋帕襲港︳九巴城巴晚上8時起陸續恢復行車
港鐵已公布全線全面恢復服務。巴士方面,九巴指天文台將於傍晚7時40改發三號強風信號,九巴及龍運外勤人員正加緊巡邏各線沿線路面情況,日間路線預計最快於晚上8時起恢復服務。九巴路線B1、B9,龍運路線S1、S64、S64P及S64X已恢復有限度服務。
韋帕襲港︳港鐵全線恢復服務 大批乘客滯留西九龍站
港鐵公布,天文台已公布在7點4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港鐵指經員工努力不懈清理及檢查露天段路面後,宣布已經恢復全線服務,多條路線10分鐘一班車。
韋帕襲港|政府暫接471宗塌樹報告及4宗水浸個案 26人風暴期間受傷往急症室求醫
香港天文台今日(20日)上午9時20分發出十號颶風信號,下午4時10分改發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韋帕襲港| 北角寶馬山分別發生兩宗冧棚架事故 棚架如撕洋蔥般整幅倒塌
早上9時29分,北角寶馬山道4號摩天大廈一幅長40米乘10米的建築棚架,疑受到強颱風吹襲導致棚架如撕洋蔥般整幅倒塌,橫亘停車場與平台間,警方及消防接報到場,經搜索後證實事故中無人被困及受傷,僅4部私家車損毀。
韋帕襲港|深圳灣口岸恢復通關服務
天文台已改發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並將於晚上7時40改發三號強風信號。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公布,因應天氣情况改善,深圳灣公路大橋於下午5時45分起恢復通行,經深港兩地協商,深圳灣口岸已恢復通關服務。
積極跟進颱風韋帕襲港善後工作
颱風「韋帕」逐漸遠離本港,政府相關部門正全力進行善後工作,以期市面盡快復常。 天文台晚上7時4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取代下午4時10分發出的八號東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政府1823電話中心和消防處分別收到286宗和425宗塌樹報告。在改發三號強風信號前,路政署已啟動巡查全港行車道路,在需要時立即清理塌樹。 渠務署確認七宗水浸個案,均已完成處理。屋宇署收到21宗與建築物有關的事故,主要是窗戶鬆脫。「韋帕」沒有造成山泥傾瀉事故。棚架倒塌事件共有五宗。 風暴期間,33名市民受傷,於公立醫院急症室接受診治。民政事務總署34個臨時庇護中心共有277人入住。 相關部門已開展特別巡查行動,檢查行車道路旁的樹木、構築物、斜坡、建築工地等,識別強風過後有潛在風險的地方,以保障公眾安全。 政府呼籲市民保持警覺,避免在樹下、招牌下、斜坡附近和有石屎剝落現象的構築物下逗留;如發現危險樹木、斜坡及構建物,應致電1823。
智能配對 菌到病除
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時有突破。中文大學轄下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結合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與人工智能,為感染難辨梭菌的患者配對合用菌群治病。中心成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醫院管理局已引入技術,截至5月已有48名病人受惠。 69歲的周綺薇憶述感染難辨梭菌的痛苦:「一日拉肚子十多次,拉到腿軟。雖然不是劇痛,只是小痛,但肚子總是不適,馬上要拉,而且便血。我很害怕,每天以淚洗面。」 她輾轉求醫,花費數十萬元,服用抗生素等不同藥物均未見效,直至接受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終於痊癒,至今三年多以來不曾復發。 這項技術通過提取健康人士糞便中的有益菌群,經內視鏡注入患者腸道,重建他們的腸道微生態。 周綺薇說:「當日我早上8、9時入院接受治療,下午5、6時已不再便血,簡直是奇蹟。」 益菌失衡 年逾三千 過去三年,本港每年有超過3,000宗感染難辨梭菌的個案。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聯合總監、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家亮指,長者、慢性疾病和炎症性腸病患者、經常服用抗生素的人士均為高危群組。傳統抗生素治療不僅效果有限,復發率和死亡率更分別高達35%和40%。 陳家亮解釋:「長時間接受高劑量抗生素使腸道中的益菌一掃而空,難辨梭菌便乘虛而入。我們相信隨着人口老化,經常使用不同抗生素醫治各類感染,這方面的問題只會一直增加。」 科研突破 精準配菌 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2020年獲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資助,在科學園建立亞洲其中一個最大型的糞便樣本庫,收集各地不同年齡、不同國籍,健康或患病人士的糞便,並成功研發專利技術MOZAIC,將沿用多年的腸道微生物移植技術配合人工智能,精準地為病人配對合適的腸道微生物。 陳家亮說:「腸道細菌多逾數十億,若以人工篩選合用菌群,成效很差,而且需時長。人工智能可處理這些大數據,分析哪種是益菌,不同的菌如何配對,令感染難辨梭菌病人的治癒率大幅提升至90%以上。」 中心成功將科研成果落地,將技術應用於本港公私營醫院。醫院管理局已將技術擴展至所有聯網,截至今年5月共進行超過50次治療,共有48位病人受惠。 中心近月再獲InnoHK資助第二個五年營運期,將研究透過腸道微生態診斷自閉症、腦退化等,以及開發新藥物。 政府支持 科研落地 InnoHK兩個研發平台下29個研發實驗室和中心分別聚焦醫療科技、人工智能和機械人科技,與海內外逾30間頂尖大學和研發機構合作,匯聚超過2,500名科研人員,支持近500個研究項目。 創新科技署署長李國彬表示,InnoHK致力協助科研團隊將成果落地:「本港大學教授科研水平卓越。我們希望他們完成科研後,能將成果轉化落地。他們需要建立網絡,連接潛在投資者和用家,我們希望透過科學園的創科生態系統,將他們與不同界別的人士聯繫起來。」 李國彬形容科研成果亮麗,正在申請和已註冊的專利超過1,200項,他期望相關成果能為社會和經濟作出貢獻。
創科與青年人才培育密不可分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相繼有大型科企及初創企業響應財政預算案建議,將其前沿經驗與資源帶到中小學等教育場景,讓更多學生和教師受惠,為科普啟蒙與教育增添更豐富、更生動的內涵。 他續說,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已有扎實藍圖,政府會鎖定目標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創科也將為年輕人提供更多元、優質的事業發展機會,讓更多年輕人一展抱負、成就夢想。 以下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7月2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每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上周揭幕,令這幾天灣仔會展附近更為熱鬧。日前我邀約了十多位小學生一起逛書展,目的之一是引發他們對探索科技創新的興趣。因應財政預算案的建議,今年書展首度設置香港創科專題快閃展示區,讓同學們體驗本地科企的創新產品,希望通過愉快有趣的遊戲,讓他們親身體會科技的發展與應用,開啟更深入學習科創的大門。 為了鼓勵同學們學習更多科普知識,我特意送上趣味物理圖書,希望延續書展對他們的啟發,讓創科的種子在他們的心中發芽。我們在書展中還看見習近平主席三本著作新近的繁體版,包括《論教育》、《習近平文化思想學習綱要》和《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我向小朋友介紹習主席愛護青少年人,鼓勵他們努力學習、日後發揮所長、貢獻國家。習主席曾指出:「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 科技創新與青年人才的培育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教育在當中更是重要,是「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生動局面的關鍵支撐。在科技急速更新迭代的時代,人才必須具備敏銳的觸覺和好奇心、快速理解新事物的能力,以及持續學習和研究的拼勁。更重要的是,要有敢於嘗試、勇於創新、不畏失敗的態度和韌力。 日前我在科學園跟一班年輕人交流,當中一些初創公司的青年代表坦言,香港對創科發展的投入、對初創企業的支持、匯聚海內外人才的多元包容環境,以至跟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和生產基地的緊密連結,都是吸引他們來港投身創科的原因。今年香港科技園的實習計劃收到破紀錄超過5,000份申請,最終只取錄了450人,當中三分二的實習生是來自全球排名前50的學府,包括歐美頂尖的大學,近三成是外籍學生,充分反映香港創科生態圈的國際吸引力。 在吸引人才上,香港優勢突出。自2022年底至今,各類人才入境計劃收到約50萬宗申請,當中33萬宗申請獲批,其中有約22萬人已來港。 此外,相繼有大型科企及初創企業響應財政預算案的建議,將他們的前沿經驗與資源,帶到中學及小學等前線教育場景,讓更多學生及老師受惠其中,為科普啟蒙與教育增添更豐富、更生動的內涵。 我們把人工智能定位為關鍵產業,是看準其未來能廣泛應用在不同產業、場景、產品及服務中,是賦能不同產業升級轉型、提升經濟整體競爭力的核心力量。可以說,人工智能+成為了我們近年在全球各地招商引資、吸引特專科企來港上市,以至加速培育本地初創生態圈的重點方向之一。 從大力支持基礎研究到促進成果轉化;從培育本地初創到吸引全球前沿科企落戶;從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到加強與大灣區兄弟城市的創科協作,香港創科產業發展,已經有了一張扎實的藍圖。我們會鎖定目標不放鬆,一張藍圖繪到底。創科,也將為我們的年輕人提供更多元、優質的事業發展機會,讓更多年輕人一展抱負、成就夢想。
基建聯乘教育 推出學與教材料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撰文介紹局方連同建造業議會、建造業界和教育界推出的「STEAM UP想建理」項目,為全港中小學製作首套以建造業為主題的STEAM學與教材料,並啟動基建推廣計劃。 這套材料至今有25間中小學試用,反應正面。局方將陸續為全港約1,000間中小學提供這套材料,於2025至26學年使用。未來,八套材料將陸續推出,涵蓋不同專業範疇更多內容。 甯漢豪表示,局方將繼續與教育局、建造業議會、建造業界和教育界緊密合作,擴展「STEAM UP想建理」項目,以基建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7月20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附短片): 教育是社會進步的基石,而建造業則是城市發展的支柱。兩者結合,不僅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素材,更能啟發他們對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的興趣,配合政府致力推動STEAM教育的目標。因此,發展局連同建造業議會,與建造業界和教育界攜手推出「STEAM UP想建理」項目,為全港中小學合共1,000間學校,製作全港首套以建造業為主題的STEAM學與教材料,並啟動基建推廣計劃。今次我邀請了發展局同事及建造業界和教育界代表向大家介紹這項聯乘合作。 基建聯乘教育首套教與學材料 獲25間中小學率先試用 將陸續推廣至全港千間學校 發展局助理秘書長(政策及發展)馮鎮江表示,全港首套以建造業為主題的STEAM學與教材料,至今已有25間中小學試用,師生反應正面,認為當中的真實工程案例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令教學事半功倍。我們亦會陸續為全港合共約1,000間中小學提供材料,讓學校可於2025至26新學年使用,而有興趣的學校亦可透過「STEAM UP想建理」網頁免費下載材料及了解最新消息。 建造與教育息息相關 一條大橋盡展STEAM元素 建造業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但與教育又有何關係呢?以將軍澳跨灣大橋作例子,大橋以浮托法安裝橋體,涉及小學科學科所學習的潮汐和浮力、中學科學科有關橋的力學及工程原理,以至高中階段化學及科技科的學習內容。同時,大橋的雙拱鋼橋外型,猶如一個數學符號,若以審美角度所看,亦有藝術美感。可見單從上述一個大橋項目,已經涵蓋STEAM所有五個元素。 將陸續再推八套材料 建造專業走進學校分享知識 首套以建造業為主題的STEAM學與教材料,涵蓋建築、測量、規劃、園境及工程等範疇。香港建造學院助理院長(資歷及質素控制)蔡盈慧介紹,材料不僅包括教師教案,還有學生適用的故事書、遊戲及電子學習平台,全方位支援STEAM教學。未來亦將陸續推出八套材料,涵蓋不同專業範疇更多內容,預計於2025至26新學年供全港中小學使用。 蔡盈慧表示,項目亦會邀請工程師、建築師及測量師等專業人士走進課堂,與學生分享實際工程案例。例如,在設計建築物時,如何考慮通風、採光、動線等因素,這些都是培養系統性思考的絕佳素材。同時,教師亦可以學習建造業專業知識,教學相長,進一步提升教學質素。 另外,項目也安排了延伸活動,如出版基建教育報,由同學訪問建造業不同崗位的專家,包括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工務部門首長及建造業議會主席。除了香港實例,他們亦與同學分享了國家成就及不同工程領域的知識,更重要在過程中啟發學生發問、擴闊視野。 25間中小學試用學與教材料 再獲200間中小學報名參與試教 發展局、建造業議會、教育局、工務部門及業界機構在今年7月2日至4日,於學與教博覽2025中舉辦基建×教育展覽。發展局助理秘書長(工務政策)何詠賢表示,展覽讓校長、教師及學生深入了解建造業的多元面貌與未來發展,整個博覽吸引了逾二萬人次參觀,全港超過三分之一中小學均有參與,更有200間中小學於展覽中報名於新學年採用學與教材料。 建造業議會高級經理(行業推廣)黃敏思分享,基建×教育展覽具有三大亮點,包括首次由政府、建造業及教育界攜手,製作STEAM學與教材料並於展覽推廣;展覽設首個立體基建地圖,向市民介紹香港基建的成就及創新;同時展覽把日常所見的基建項目與學習STEAM當中的科學原理、科技知識相結合,啟發學生思考。 此外,展覽設立了建造業職涯展區,並強調建造業科技元素,當中更示範了以首套建築主題學與教材料作藍本設計的人工智能(AI)遊戲。循道學校鍾昊謙同學參與示範,與AI一較高下,共同為香港設計新地標。 業界、學生齊得着 工程背後故事提升學習興趣 在展覽的啟動禮,教育局副局長施俊輝感謝業界傾力支持「STEAM UP想建理」項目,他表示學與教材料結合了工程界的基建實例,學校均反映有關材料對於教學大有幫助。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校長簡偉鴻形容材料完整、專業、貼地,整套材料備有許多教案協助教師備課、上課,甚至評估等,當中亦有許多具體例子讓學生貼地學習STEAM,對提高學習興趣及理解內容很有幫助。 馬鞍山循道衛理小學賴希藍同學分享,透過項目學習到建造橋樑背後要精準掌握數字,啟發她日後決心認真學習數學。曾參與訪問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的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劉佳怡同學則分享,對於粉嶺行車天橋轉體施工並在一夜間完成接駁印象深刻,創新建築方法令她大開眼界。 各界合力 冀建造聯乘教育持續正面影響 發展局將繼續與教育局、建造業議會、建造業界及教育界緊密合作,擴展「STEAM UP想建理」項目,並會舉辦更多行業體驗活動,同時透過已開幕的STEAM學習資源中心,為同學提供生涯規劃服務,以及於各區繼續舉行基建×教育巡迴展覽。讓我們攜手,以基建說好香港故事,以教育築夢未來!
卓穎然任北區民政事務專員
政府公布,發展局助理秘書長(文物保育)卓穎然明日接替賴子堅出任北區民政事務專員。 卓穎然2015年加入政務職系,曾於多個政策局工作,包括前運輸及房屋局、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和教育局。
啟動友師計劃 推動婦女發展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第一屆「友」妳啟導友師計劃啟動禮今日舉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連同民青局局長麥美娟主持儀式。 計劃為有志投身專業行業或商界的本港女大學生配對女性領袖友師並提供培訓及活動,協助參加者提升技能、建立自信及人際網絡,為投入職場做好準備,培育未來「半邊天」的力量。計劃首屆有超過50名女性領袖擔任友師,逾250名學生報名,最終80多名學生成為學員。 陳國基致辭時說,今年是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通過《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30周年,兩份具里程碑意義的文件為全球婦女事業發展奠定基礎。香港作為國家的國際窗口,以實際行動推動婦女發展;友師計劃的啟動,也是推動婦女發展重要一步。 他寄語參與計劃的學員不單要具備專業能力,更要有韌性,且要有一顆心懷家國、回饋社會的心。參加者受惠於導師的無私啟導,將來成為領袖,同樣會成為下一代的指路明燈,將這份女性力量傳承下去。 麥美娟感謝友師和學員積極參與,以及本地大學的協助和支持。她希望計劃能促進更多女性在職場上實現自己的潛能,期待學員在友師指導下勇敢迎接挑戰、發掘才能,未來在職業生涯中取得卓越成就。
受風暴影響 日校明停課
由於天文台會在明日凌晨12時至2時發出八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且預料明日日間天氣持續惡劣,教育局宣布所有日校明日停課。 明日停課的學校包括中學、小學、特殊學校、幼稚園及幼稚園暨幼兒中心。視乎風暴發展,夜校明晚若需停課,教育局會於稍後公布。
陳美寶:的士網約車並存以利民行
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表示,政府三線並進,包括向首隊的士車隊發出正式牌照;建議修例強制所有的士安裝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和全球衞星導航系統,也須提供電子支付方式;提出網約車規管框架建議,冀提升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質素。 調查顯示,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乘客量每日約為88萬人次,的士和網約車分別佔78%和22%。在約300名受訪的士司機中,逾七成有透過網約渠道取得訂單,其中,載客行程約三分一經網約渠道取得。約65%受訪市民、85%受訪司機支持政府立法監管網約車平台。 陳美寶指出,的士與網約車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各有優勢、共存互補,相信藉着多管齊下的措施,可為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締造良好競爭環境,提升包括的士在內的整體營運效能和營業空間。 以下是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7月19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今年7月是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質與量同步升級的關鍵階段。我們三線並進:運輸署向首隊的士車隊發出正式牌照;而針對傳統的士,我們即將提交附屬法例修訂建議,強制規管所有的士均要在車內安裝「三寶」,即包括車Cam(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及GPS(全球衞星導航系統),以及要求所有的士司機必須提供電子支付方式;當然還有提出了社會都十分關心的網約車規管框架建議。我們在不同方面努力,初衷都是為提升整體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質素,不單要令市民有車搭,更希望市民的每一個車程都舒適、安全、有保障。 多管齊下助力的士升級轉型 香港的公共交通便捷度屬世界頂級,每日約有九成出行人次依賴公共交通網絡。的士亦擔任重要的輔助角色,佔整體公共交通服務乘客人次約6%。本屆政府積極推出多項改善的士服務質素的措施,系統化管理的的士車隊將會是行業改革的領頭羊。 本周一,星群的士成為首個獲運輸署發出正式牌照的的士車隊,我在發布會上衷心表達我對各的士車隊寄予厚望。車隊的士車齡新、車款多;車隊嚴謹管理加盟司機,既能為乘客提供有質素保證的服務,亦可讓司機安心接網約單,同時維持可在街上接載截車的市民,或於的士站候客等固有優勢。我留意到車隊在正式營運的頭數天服務也許未臻完美,但負責人隨即公開解說、即時跟進,顯示出業界有心人的承擔和魄力。我亦欣悉有車隊司機收入可高於一般的士三成,相信各車隊會繼續努力,以優質工作條件及升級服務吸引司機及乘客,共創多贏局面。 我們亦在現有法例上下工夫,助力業界提升質素,包括增加的士最高乘客座位數目、引入的士司機違例記分制度和兩級制罰則。而我們亦在昨日刊憲,提出《2025年道路交通(車輛構造及保養)(修訂)規例》及《2025年道路交通(公共服務車輛)(修訂)規例》。修訂規例旨在規定所有的士均要在車內安裝「三寶」,即包括車Cam(車廂攝錄機)、行車記錄儀及GPS(全球衞星導航系統),的士司機亦須提供電子支付方式,希望讓市民出行更有保障,體驗更好。此外,我們會進一步優化的士筆試,令考核更切合業界運作需要,吸引新人入行。 網約服務需求清晰 兩步立法凝聚共識 2014年,第一個網約車平台進入香港市場。不只在香港,網約車在世界各地都逐漸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網約車這個議題在香港存在多年,當中牽涉的問題相當複雜,當中當然包括不少市民對的士服務質素不滿而轉乘網約車。然而,我知道亦有不少朋友認為的士可以隨時在街頭截車的營運模式相當方便。政府為改善個人化點對點服務的質素及營運,早於2014年已開展《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就包括的士服務等各種鐵路以外公共交通服務角色和定位作全面及有系統的檢視。我們及後曾推動專營的士、成立的士服務質素委員會、推出一系列措施改善的士行業的發展等等,以至現時推出的的士車隊制度,都旨在提升服務質素,讓乘客受惠。 根據運輸署委託顧問公司去年底開始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現時每日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的乘客量約為88萬人次,當中的士和網約車分別佔約69萬人次(78%)和19萬人次(22%)。即每五程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當中,約一程由網約車提供。我們亦訪問了約300個的士司機,超過七成的受訪的士司機有透過網約渠道取得訂單,其中載客行程中約三分之一是透過網約渠道取得,而其餘行程則是直接在街上接載截車的乘客。在調查中,約65%的受訪市民和85%的受訪司機支持政府立法監管網約車平台。 我相信一個清晰的網約車監管制度是社會各界,包括市民、司機、業界樂見。我們現時採取兩步走的方式處理,先求共識、取平衡,並加以鞏固,以制定主體立法框架。我們非常感謝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各委員昨天的寶貴意見,社會上的不同聲音我亦有仔細聆聽。我們會細心研究,盡速處理社會共識,爭取在本立法年度內完成主體法例修訂的審議程序,為接下來的技術細節提供法律基礎。我們會爭取於明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附屬法例的修訂,屆時將會對平台、車輛和司機在營運模式、硬件配套和相關牌證要求等事宜一一敲定。 並存互補 提升的士營運空間和效能 的士與網約車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各有優勢,能夠共存互補。我希望亦相信藉着多管齊下的措施,定能為整體個人化點對點交通服務締造更良好的競爭環境,消除不確定性,並提升整體(包括的士)的營運效能和營業空間。我們以為市民提供更好、更多選擇的個人化點對點服務為首要目標,亦為司機們以至業界創造更理想、更廣闊的營業空間。正如我在公開場合不時提到,有競爭才有進步,政府規管就是為了確保的士與網約車業界良性競爭,持續發展,讓乘客成為最大贏家。
風暴消息|天文台稱當韋帕威脅進一步減低會改發一號戒備信號
三號強風信號現正生效。在凌晨2時,強烈熱帶風暴韋帕集結在香港西南偏西。
天文台說雖然韋帕繼續遠離香港,但外圍雨帶持續影響珠江口一帶,當韋帕對本港的威脅進一步減低時,天文台會改發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預料本港今日仍有狂風驟雨,雨勢有時頗大,海面有大浪及湧浪,提醒市民遠離岸邊及停止水上活動。
風暴消息|天文台稱會在凌晨3時20分改發一號戒備信號
三號強風信號,現正生效。強烈熱帶風暴韋帕在凌晨3時,集結在香港西南偏西,預料橫過廣東西部沿岸一帶,並移向北部灣。
天文台說韋帕繼續遠離香港,本地風力亦逐漸減弱,天文台會在今日凌晨3時20分,改發一號戒備信號。
當韋帕對本港的威脅解除時,天文台會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改發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在上午3時20分,改發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表示,當熱帶氣旋韋帕對本港的威脅解除時,會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稱會在上午5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一號戒備信號,現正生效。
上午5時,強烈熱帶風暴韋帕,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西約400公里,預料橫過雷州半島,移向北部灣。
天文台說隨著韋帕繼續遠離香港,本地風力進一步緩和,天文台會在上午5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料韋帕外圍雨帶今日繼續為本港帶來驟雨及狂風雷暴
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已於上午5時10分取消。
在上午5時,強烈熱帶風暴韋帕集結在香港之西南偏西約400公里,預料橫過雷州半島,移向北部灣。
天文台預料,韋帕的外圍雨帶今日繼續為本港帶來驟雨及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海面仍有湧浪。
麥世霆在世大運男子200米蛙泳奪得銀牌
在德國萊恩魯爾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港隊再傳佳績,麥世霆在男子200米蛙泳奪得銀牌。
麥世霆在決賽泳出2分10秒53,以0.01秒力壓波蘭代表,僅次於美國選手第二觸池。
排在第三線的麥世霆,在首100米緊守在第四位,之後開始發力,到150米升上第三,最後50米衝刺升上第二。
網球方面,黃澤林繼續過關斬將,在男單輕鬆直落兩盤6:2擊敗馬爾他的代表,躋身16強,將面對英國選手。
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取消 機場早上大批旅客辦理登機手續
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已經取消。
天文台是在上午3時20分,改發一號戒備信號,再在上午5時1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天文台預料,強烈熱帶風暴韋帕的外圍雨帶,今日繼續會為本港帶來驟雨及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海面仍有湧浪,提醒市民請保持警惕,遠離岸邊,並停止水上活動。
本港航班陸續恢復,大批旅客早上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有航空公司櫃檯大排長龍,但運作大致暢順。機管局表示,昨晚至今早有超過230班航班升降,涉及3萬5千名旅客。港鐵機場快綫凌晨加開班次,接載抵港旅客到市區。
醫管局精簡行政程序加強藥物儀器採購和能源管理 節省至少10億
醫管局表示,過去兩年透過應用資訊科技精簡行政程序、加強藥物儀器採購和能源管理等措施,提升運作表現和效益,初步粗略估計可節省至少10億元開支。
醫管局近月透過人工智能生成醫療報告和出院報告,早前在多間醫院試行,現已推展至全港所有公立醫院。當中八成報告由人工智能撰寫,主要是較資料性的報告內容,相比以人手處理,可減少四成文書時間和超過三成工作量,但強調每次正式發出報告前,會先經醫生檢視,至於涉及較複雜的臨床判斷,則屬於醫生專業範籌,人工智能不能取代。另外,醫管局透過人工智能風險預警系統,根據病人風險預測,制定針對性治療計劃,改善治療成效和縮短住院日數。
醫管局表示,2023至24年度用於在醫療儀器採購和維修保養的開支高達57億元,因此引入更多供應商促進價格和質素競爭,包括內地和海外供應商,並推行更多統一採購,令採購開支整體減少至少一成。
藥物方面,醫管局成立「成本評估小組」,參考科學研究數據和內地醫保價格等指標,與藥廠議價,結果有七成藥廠願意減價,主要是治療癌症藥物,平均減幅多達兩成。
局方又將藥物採購招標量由1200種增加至1400種,價低者得,但同時確保安全質量和成效,並開拓更多非原廠或副廠藥供應源頭,主動聯絡內地和海外藥廠引入新科技藥物,令病人有更多選擇。
能源方面,醫管局在2023年已節省7%能源消耗量,超過原訂5%的目標,近年繼續透過創新科技推行節能措施,例如利用太陽能、氫能和堆填氣體發電,使用節能電器產品,目標2035年減少大約20%用電量。
大批旅客在機場辦理登機手續 部分航空公司櫃位大排長龍
大批旅客早上到機場辦理登機手續,部分航空公司的人手和自助櫃位大排長龍,有旅客席地而坐或在長凳休息。
根據機場航班顯示屏,多班原訂昨日出發的航班,延至今日起飛,個別航班延誤超過24小時。
有市民原訂昨日早上出發前往日本旅行,但凌晨接獲航空公司短訊通知安排更改機票,認為受颱風影響也沒辦法。有市民表示,昨日等待一段時間才獲航空公司確認要更改,但早兩日已知悉航班或受颱風影響,行程延誤屬預計之中。
有內地旅客原本今日凌晨抵港,晚上再轉機到西班牙,但要延誤到星期三午夜才出發。她表示,並無遇過這種情況,第一次在香港轉機就遇上,感到無奈,打算今日稍後到市區訂酒店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