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公布全面應對方案,透過啟動多重房屋資源網絡,為這場悲劇中痛失家園的家庭提供庇護。這項安置計劃橫跨全港多個策略據點,涵蓋臨時屋邨、庇護中心及過渡性房屋單位。

最大規模的安置支援來自寶田臨時房屋區及庇護設施,可提供逾2,000個單位與宿位。除這些設施外,過渡性房屋營運機構更在全港島、九龍及新界額外覓得1,400個單位。單在大埔區內,通過協作項目即有約280個單位可即時投入使用。
多個機構在緊急安置工作中擔當關鍵角色。香港善導會營運的「好·棧」已協助逾40名受災居民遷入,標誌著安置行動取得初步成果。其他重要支援方包括九龍樂善堂「樂屋」項目,以及香港房屋協會與港鐵公司合作的「同心村」。

何局長的回應超越行政措施層面,她對火災影響居民表達深切悲痛與誠摯慰問。這場悲劇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一名消防員在救災行動中殉職,突顯了此類災難背後的人性代價。
事件將高密度城市如香港所面臨的住屋安全挑戰,再次推至輿論焦點。雖然當局迅速應對展現城市應急能力,卻也引發關於災民長遠安置方案及同類事故預防的深刻思考。

這種結合政府部門、房協機構與民間組織的協作模式,呈現出以社區為本的危機管理策略。通過協調多方力量,確保流離失所的家庭在展開艱難重建歷程的同時,能獲得即時支援。
這場大火,為城市應急準備工作敲響警鐘。香港當局迅速而全面的應對,展示了都市社群如何在突發災難中有效調動資源。

這場悲劇在揭露傷痛的同時,也映照出香港社區支援系統的強韌度,以及政府保障弱勢居民的決心。隨著火警成因調查及潛在安全改善措施持續推進,這座城市的應對行動,將作為集體同理心與危機中組織效率的見證,鐫刻在城市記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