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界近日爆出一宗震驚社會的醜聞,一諾學校(Inno Secondary School)校長及一名職員因涉嫌與巨額學生預留位費有關的複雜詐騙案被捕。這起事件暴露了私立教育機構在財務透明度與監管問責方面存在的重大隱憂。
案件核心人物為36歲的戚校長與44歲女性職員趙某,兩人涉嫌透過可疑財務操作共謀詐騙家長。這起醜聞的關鍵在於校方在2024年12月向家長收取高達38萬港元的學位預留費,並承諾學生畢業或轉校時可全額退還。
然而現實情況卻大相逕庭。調查中首位報案的家長控訴,其子女於2月入學後,僅獲退還9.5萬港元。事件在6月進一步惡化,戚校長突然宣布學校將更換辦學團體,讓家長選擇轉校或繼續就讀,並承諾辦理退款。
儘管校方作出保證,家長們在追討費用時卻屢屢碰壁。調查更揭發驚人內幕:該校從未獲得教育局批准收取如此高昂的費用,這使得案件法律層面更趨複雜。

教育局迅速采取行動,於7月勒令該校暫停運作。受害家長多次聯繫戚校長追討餘款未果,最終報警處理進而引發司法程序。
更令人憂心的是,有指控指稱該校可能曾與內地機構合作,協助學生入讀本地資助大學。這些指控進一步凸顯該校在管理與運作方面可能存在的系統性問題。
此次逮捕行動對受影響家庭意義重大,他們不僅將子女教育託付給學校,更投入了大量資金。這起醜聞暴露了私立教育機構監管漏洞,並引發對規管機制的深刻反思。
除法律後果外,此事件更是對教育機構財務透明度的嚴厲警示。家長與學生對教育機構寄予厚望,期望的不僅是優質教育,更包括合乎道德的財務管理。
隨著調查持續,教育界與受影響家庭正密切關注後續發展。此案已引發關於需要更嚴格規管與更完善監督機制的討論,以預防將來發生類似詐騙行為。
一諾學校事件不僅是地區醜聞,更是一記警鐘——當教育機構將經濟利益置於學